取名起源

探索中国最古老的起名制度、习俗、演变与文化内涵

历史沿革

命名制度的千年演变

中国最早的起名制度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,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了"名"和"字"的概念

商代

约前1600年—前1046年

商王及贵族常以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等)为名,如太甲、盘庚、武丁、帝辛(纣王)等。这种命名方式可能源于对日期的重视,以出生日期的天干作为标识。

西周

前1046年—前256年

周代起名开始规范化。据《周礼》记载,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,称为"父名之"。西周初年,周公姬旦制定了一套命名礼仪,包含日期选择、格式遵循和家族申报等程序。

春秋时期

前770年—前476年

鲁国大夫申繻提出"五原则"与"六不"的命名规范:
五原则:信、义、象、假、类
六不:不以国名、官名、山川名、隐疾名、牲畜名、器物名为名

秦汉至明清

前221年—1912年

秦汉禁止使用"龙""天""帝"等象征王权的字眼。隋唐推行"行世排名制",以字辈区分世代。宋代确立"姓+字+名"的三元结构,强化宗族脉络。

命名规范

五原则与六不

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申繻提出的命名规范,影响中国命名文化两千余年

五原则

  • 1

    以出生特征命名,如"黑臀""寤生"等

  • 2

    以德行命名,如"仁""义""礼""智"等

  • 3

    以相似事物命名,如"孔丘"因头顶凹陷似山丘

  • 4

    借用自然物命名,如"江""河""松""柏"等

  • 5

    取与父亲共同点命名,如鲁庄公与父同日生名"同"

六不

  • 1

    不以国名

    避免与国家名称相同,如"晋""楚"等

  • 2

    不以官名

    避免与官职名称相同,如"司徒""司马"等

  • 3

    不以山川名

    避免与山川名称相同,如"泰山""黄河"等

  • 4

    不以隐疾名

    避免与疾病名称相同,如"疥""癣"等

  • 5

    不以牲畜名

    避免与牲畜名称相同,如"猪""狗"等

  • 6

    不以器物名

    避免与器物名称相同,如"鼎""爵"等

命名权

命名权的历史演变

从母系社会到父权社会,再到多元参与的命名权变迁

原始社会

母亲拥有命名权,如周始祖"弃"之名由母亲姜嫄所取。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记载:"诞寘之隘巷,牛羊腓字之...厥初生民,时维姜嫄"。

"弃"因被母亲三次抛弃又获救而得名,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命名权特征

春秋战国

父亲成为绝对权威,屈原自述其名"正则"与字"灵均"皆由父亲所赐。《离骚》开篇:"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"。

《礼记·内则》规定:"三月之末...父执子之右手,咳而名之",确立了父亲的命名权

多元参与

南北朝时王镇恶(祖父取名)、鲁迅原名周樟寿(祖父取名)等案例。宋孝武帝曾为大臣之子取名"伯禽""辟疆"。

《南史》记载宋孝武帝为颜竣二子赐名,体现皇权对命名的象征性控制

文化内涵

命名礼仪与文化象征

从仪式到民俗,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

仪式化的命名礼

西周时期,命名礼包含严格流程:父亲避居产房三个月后主持仪式;家族重要成员参与,母亲抱子出房;父亲宣告名字并祭祀祖先,最终登记于官方户籍。

《礼记·内则》详细记载:"三月之末,择日剪发为鬌...父执子之右手,咳而名之。子师辩告诸妇诸母名,妻遂适寝"

乳名与学名的分化

乳名(小名)多取于生理特征或祈求健康,甚至故意用"贱名"以避邪。学名(正名)需遵循伦理与文雅,如西汉帝王名多含"延年""去病"等黄老思想色彩。

《史记》记载汉武帝原名"彘"(猪),后改名"彻";曹操小名"阿瞒",司马相如原名"犬子"

占卜与民俗

南北朝已有抓周之俗,如钱钟书因抓书得名。寄名则是将孩子名义上寄养于寺庙或他人,以求平安。《红楼梦》中贾宝玉得名源自"抓周"时只抓脂粉钗环。

《颜氏家训》记载:"江南风俗,儿生一期...男则用弓矢纸笔,女则刀尺针缕,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"

五行与八字命名

宋代以后流行根据生辰八字补五行缺失命名,如缺木则用"森""林",缺水则用"淼""润"。朱熹《家礼》强调命名需"协于五行,合于五音"。

明孝宗朱祐樘("樘"补木)、清康熙帝玄烨("烨"补火)等帝王名均体现五行思想

实证研究

考古与文献实证

从甲骨文到现代文献,追溯命名文化的物质证据

甲骨文与金文记录

商代甲骨卜辞

商代甲骨卜辞中"太丁""武丁"等名字,证实天干命名的普遍性。商王世系显示十干循环使用特征,如太甲、沃丁、太庚、小甲等。

西周青铜器铭文

西周青铜器铭文(如"毛公鼎")显示贵族命名与宗法制度的紧密关联。毛公鼎铭文中的"父辛""祖乙"等称谓体现了家族命名体系。

跨文化对比

与罗马的"三命名法"(Praenomen-Nomen-Cognomen)不同,中国更强调家族伦理与象征意义。罗马人名的"马尔库斯·图利乌斯·西塞罗"结构中,个人名(Praenomen)仅约20个可选,而中国命名则更为灵活多样。

现代传承

现代仍保留传统元素(如"建国""若涵"),同时融合新思潮。研究表明,1949年后"建国""建军""爱国"等名字激增;改革开放后"欣怡""子轩"等雅致名字流行;21世纪则出现更多个性化命名。